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

【藝術教育】大學校園巡禮/閱讀南藝大建築

大學校園巡禮/閱讀南藝大建築
【聯合報╱漢寶德】2013.03.19 04:39 am
〈大學校園巡禮〉第26站:台南藝術大學
來此參觀的人或在校的學生,站在廣場上可以靜心的「閱讀」建築,啟發他們一些想法。我希望創造一個既現代又傳統,足以使校友們在多年後仍可以懷念的環境……
自己創造山水之局

為解決地縫的問題,創校校長漢寶德創造了山水美景。
圖/本報資料照片
台南藝術大學應該是國立大學中,地點最偏遠、最年輕、規模最小的一個吧!難怪這幾年教育部忽然發現大學太多,推動大學合併的計畫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它併掉,併到我的母校成功大學去!
這種想法其實在設校之前就有了。當年的教育部為什麼要在這樣不利的環境條件下,非在遠離人群的烏山頭設一座藝術學院,又把這個難題丟給我呢?因為當時的部長看出了我的弱點而利用我。他知道我對大學校園的規畫很有興趣,知道我對藝術教育很關心。我覺得可以解決這個難題。果然就不計較後果的跳下去了。
至於設校的地點選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。中央在政策上欠台南縣一所大學,所以提出了一座藝術學院的構想。可是台南縣卻不滿意。他們原本希望中正大學可以在台南落足,所以在烏山頭的上坡準備了一塊數百公頃的平地為校址。如今只得到一所學院,而且是他們不愛的藝術學院,又不便拒絕,就丟了一塊烏山頭下坡的山嶺地,約四十公頃,給教育部,原是無法使用的。部長要我去現場查勘,我覺得至少要在山坡下增加部分平地才可以建校。只是這樣一折騰,就拖了幾年,直到李縣長下台,陳縣長上台,才把土地問題解決。
烏山頭水庫的下邊坡共有七個山頭,站在校地的平野上,根本不知有水庫的存在,所以水域的美是沾不到邊的。相反的,在一列山頭的下面,與平地村落之間,倒是有一條地縫,經查考,除了供山坡排水之外,是地震的裂縫,就把校地分割為二。這裡沒有山水的美景,卻有隱藏的禍害。要怎麼在這樣爛地上建一個校園?
我只好自己來創造山水之局。先要解決地縫的問題。原來並不顯著的一條溝,既然潛藏著危機,就要把它改造成人人注目,而且小心相處的地標。我決定把它整理成一條河,並在較寬敞的一端闢為水池,形成校園內的水景。在河的下面,用鋼骨水泥板把地縫壓住,上面成為河流,兩岸加以美化。在關鍵的通道處,搭了幾座橋。在我建校的時候,恰逢大陸的江南農村迅速建設的時候,有些拆除的古老石橋,我買了三座。使這座新校園中,有一些古雅的小橋流水的浪漫情趣。


台南藝術大學水道上,橫跨著造型優美的古拱橋,這是建校時,遠從大陸江南農村購得的。
圖/本報資料照片
把圖書館建築當成主要的象徵
我並不打算建一個大型的校園,不會去破壞校區內的山頭,只要使用幾塊後來取得的二十公頃平地就可以了。可是我明白,大學與博物館不同。大學校園是不斷發展下去的,所以校園建築的風格常常反映建築的歷史。牛津與劍橋,哈佛與耶魯等著名校園就是如此。各校予人的印象常常只是校園中某一重要建築地標。既是如此,該如何規畫才能使創校時之理念一直保留下去呢?
這種思考使我決定在校園最寬敞的地段,先建造代表學校精神的核心建築。在外國這座建築常常是教堂,可是我們沒有這樣的傳統。我曾想過先建音樂廳,但因花費太大而作罷。比較實際的策略是先建一座多功能的建築,但日後則用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圖書館或博物館。這就是最後的結論:先建以圖書館與展示館為中心的核心建築,可以容納最早設立的教學單位。由此,我擺脫了一般新建大學先建辦公大樓或教學大樓的傳統。
這個核心建築組合是自校門進來的主軸上的建築群。圖書館建築當然在主軸的正面,兩翼是兩層的展示館,圍成一個院落。如同英、美的學院是以「院」落為單位的。我希望學生或訪客自校門走進廣場可以感覺到這是一所大學的中心,具有大學的莊重氣勢,與藝術大學的象徵。我希望這裡是學生在離校後會永遠記得的地方。
政府對公共建築所設定的單價有限,要建造高品質的紀念建築如外國的教堂是不可能的。所以我只能在格局與形式上動腦筋。前面已提到,我把圖書館建築當成主要的象徵,面對一個院落。我決定在這樣的格局上,建造有紀念意味的建築,採取不開窗的原則,以牆壁面對人群。因為圖書館與展示館都沒有開口的必要性。在設計時考慮壁體的高度與院落寬度的適當比例,就可以達到相當的效果。同時,為了有限的經費,決定採用台灣傳統建築上使用的斗子砌紅磚片為主要的面材,上半段則用白粉粉刷,予人以親切的傳統感。

規畫校園時,先參考東歐音樂學院
在規畫校園的時候,郭部長認為我應該去東歐看看他們的音樂教育。我與幾位同事就到甫自共產世界解放出來的國家,訪問了多所音樂學院。這次旅行除了對他們的藝術教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外,對他們的校園建築也多了些感覺,使我感到藝術學院與一般學院有基本的差異,打破功能分區的觀念,自由運用空間。
在建築的外觀上,我也因此改變了現代主義純淨的造型觀,開始想到裝飾對建築的意義,甚至想到建築與繪畫與雕刻再度結合。我決定在圖書館平坦的弧形正面上,加一個有古典意味的裝飾,作為學校的標誌。並在大門進口的地方,做一個石雕的門框,雕出傳統門神的感覺。為了增加一些思想深度,我請故宮博物院的秦孝儀院長寫了字,刻在門廊兩側的紅磚牆上。希望有了這樣的門面,來此參觀的人或在校的學生,站在廣場上可以靜心的「閱讀」建築,啟發他們一些想法。當他們走上台階,自門廊回首觀看時,又可以看到他們所經過的廣場上,有一個美麗的古典圖案,是自漢代古鏡上借來的。我希望創造一個既現代又傳統,足以使校友們在多年後仍可以懷念的環境。

以教授的家為中心非常自然
在核心建築之外,我比較關心的是教授宿舍。在邊遠的烏山頭建校,最主要的難題是聘請教授,而教授的居住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。這是從實務上看。在觀念上,我向來認為大學是大師所居住的場所,教授才是大學的主角。因此在校園的規畫中,傳統的觀點把宿舍植於邊緣並不一定是正確的。我認為把教授的居所放在校園中央使學生便於訪問是很適當的。
南藝是一個小型的大學,以教授的家為中心非常自然。學生人數少,可以到教授家裡去上課,所以在建校初期,沒有建教授研究室的必要,家裡有一個大書房、大客廳就可以了。除了上課之外,還可以培養師生間的感情。恰好我把校園中央的小橋流水做好了,就決定沿河邊建造教授的宿舍。這些學者的家面河而立,不但塑造了河邊的景觀,也可以增加家居的趣味。南藝奉命開學的頭兩年,校園仍在施工中,我住在教授宿舍裡,在家裡上課,博物館所的第一屆學生幾乎都很熟悉我的客廳。

校園的發展應有充分的自由

南藝大音像大樓由姚仁喜設計,呈現不同的風格。
圖/本報資料照片
在位居中央的核心建築與教授宿舍之外,校園的發展應有充分的自由。在我任內,委任姚仁喜設計了音像藝術所的大樓,王維仁設計了音樂系的建築,他們各自發揮了自己的才能,我沒有插手干預。因為校園的建築就是這麼一回事,它會不斷的發展下去,陸續由後來的年輕天才表現他們的創造力,留下他們的印記,只有第三流的學校才會利用同一風格,一直發展下去。
南藝可用的校地是狹長的山坡下的平地,因此學校的發展,除了環繞核心建築的視覺學院外,其他系所應該是沿著中央的小河向兩段發展的建築。自較遠處的音樂學系,經後來所建的中樂系,及山坳中的學生宿舍,與山坡的關係都很配合,也都各有特色。我離開學校幾年後,有機會再回校園,就發現到處都有改變。與我想像確有出入,但成功的表現出年輕一代的建築觀點。不但如此,我發現在視覺藝術所的附近,建築所就表現出叛逆的風格,破壞原有的統一感。我啞然失笑,這就是世代交替!

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簡史
國立台南藝術大學,簡稱南藝或南藝大,前身為1996年由漢寶德教授所創立的國立台南藝術學院,校園坐落於風景優美的台南市官田區烏山頭水庫旁。南藝大以高階之研究所階段藝術教育為主軸,並發展大學部及七年一貫制之教學單位,學生總人數約1600人。南藝大為國內三所藝術專業大學中設校最晚、師生人數及組織員工規模最小、與都會距離最遠的藝術大學,「專(藝術專業)、新(年輕)、小(師生人數少)、遠(遠離都會市區)」的校園環境與「藝術滋養生命」的文化內涵,係南藝大永續經營的基石。現任校長為李肇修教授。


全文網址: 大學校園巡禮/閱讀南藝大建築 | 聯副‧創作 | 閱讀藝文 | 聯合新聞網 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X5/7770438.shtml#ixzz2O0Q3R2WR
Power By udn.com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